活動室與教室改造:活動室面積需滿足 “人均使用面積≥2.5㎡”,單個班級幼兒數量≤30 人;室內家具(如桌椅、玩具架)采用圓角設計,高度≤1.2 米,固定在墻面或地面(防止傾倒砸傷幼兒);玩具、繪本需選擇阻燃材質(布藝玩具符合 GB 6675-2014 阻燃標準,紙質繪本采用防火紙張),每日活動結束后收納至 “阻燃玩具柜”,禁止在地面、窗臺堆積;教室墻面禁止使用易燃裝飾材料(如泡沫貼紙、塑料掛飾),吊頂采用耐火極限≥0.25 小時的不燃材料,燈具安裝防護罩(防止燈泡墜落燙傷幼兒)。
午睡室安全改造:午睡室床位采用 “單層床”(高度≤0.4 米),床位間距≥0.8 米,床與墻距離≥0.5 米,禁止 “床挨床” 密集擺放;床品(被褥、枕頭)需選擇純棉阻燃材質,每日午睡后折疊收納至床底儲物柜,禁止堆放在床尾或窗邊;午睡室安裝 “溫度感應報警器”(溫度超過 38℃自動報警),配備 “應急疏散抱毯”(防火材質,每床 1 條),存放于床頭顯眼位置,便于教職工快速取用。
疏散通道與出口管理:幼兒園需設置不少于 2 個獨立安全出口,出口寬度≥1.2 米,采用 “推桿式逃生門”(推力≤30N,便于教職工快速推開),禁止安裝門鎖、插銷或設置障礙物(如玩具架、消毒柜);出口處張貼 “卡通安全出口標識”(帶小熊、小兔圖案,字體≥36 號,熒光材質),下方標注 “跟老師走” 的圖文提示;疏散走廊寬度≥1.5 米,地面用彩色膠帶標注 “小腳印疏散引導線”(間距 0.3 米,沿疏散方向),引導幼兒沿固定路線行走;樓梯間安裝 “幼兒防護欄”(高度 0.6 米),臺階邊緣粘貼反光條(寬度 5cm),墻面安裝 “扶手軟包”(防止幼兒磕碰),禁止幼兒在樓梯間活動。
每日巡查清單:保育員每日開展 “三時段巡查”—— 晨間入園前檢查 “活動室玩具是否收納、午睡室床品是否規范、疏散通道是否暢通”;午睡前檢查 “午睡室電氣設備(如空調、加濕器)線路是否破損、床品是否遠離電源”;離園后檢查 “所有電源是否切斷、門窗是否鎖閉、消防設施是否完好”;廚房每日檢查 “燃氣閥門是否關閉、油煙管道是否清理(積油厚度≤0.1cm)、餐具消毒設備是否正常”,禁止幼兒進入廚房區域(入口處安裝防護門,高度 1.2 米)。
定期專項檢查:每月聯合社區消防網格員開展 “電氣安全專項檢查”,測試活動室、午睡室插座(安裝防觸電保護蓋,高度≥1.5 米)、線路絕緣情況,更換老化線路與破損設備;每季度開展 “消防設施專項檢查”,測試煙感報警器靈敏度(選擇幼兒離園后進行)、應急照明持續時間(需≥120 分鐘)、滅火器壓力(每 40㎡配備 1 具 1kg ABC 干粉滅火器,放置在 1.2 米高度,帶卡通保護套);每半年邀請專業機構對房屋結構、防火分隔進行評估,整改不符合標準的隱患(如隔墻耐火極限不足、疏散指示標志不清晰)。
滅火與報警設備:活動室、午睡室安裝 “聲光復合式煙感報警器”(聲音分貝≤60dB,伴隨黃色燈光閃爍,避免驚嚇幼兒),報警信號直接聯動園長室與社區微型消防站;每層配備 “幼兒友好型滅火器箱”(帶卡通圖案,高度 1.2 米),內置 1kg ABC 干粉滅火器(體積小、重量輕,便于教職工操作),滅火器旁張貼 “簡易操作圖示”(圖文結合,如 “拔插銷→壓手柄→噴火苗”);廚房配備 “滅火毯”(不少于 2 塊,懸掛在灶臺旁 1.5 米高度),保育員需熟練掌握使用方法(覆蓋滅火)。
應急照明與疏散設施:走廊、樓梯間安裝 “暖光應急照明燈”(亮度≥10lux,光線柔和不刺眼),斷電后自動開啟,安裝高度 2.0 米(避免幼兒觸碰);活動室、午睡室配備 “手持應急手電”(卡通造型,每班級 2 個),存放于教師辦公桌抽屜;疏散指示標志采用 “地埋式熒光標識”(安裝在走廊地面,間距 5 米),與 “小腳印引導線” 重合,確保幼兒與教職工清晰識別;每個班級配備 “應急避難包”(內含幼兒防煙面罩、濕毛巾、創可貼、安撫玩具),由班主任統一管理,定期更新物品。
疏散輔助裝備:配備 “幼兒疏散抱毯”(防火材質,尺寸 1m×1.2m,邊緣帶魔術貼,可快速包裹幼兒)、“班級疏散手舉牌”(印有班級名稱與卡通圖案,如 “小一班”+ 小熊),便于教職工分組清點;樓梯間配備 “幼兒疏散滑梯”(僅適用于 2 層建筑,坡度≤30°,材質為阻燃塑料),供教職工抱護幼兒快速下滑疏散;室外設置 “幼兒集結區”(鋪有防滑地墊,面積≥20㎡),劃分 “班級區域”(用彩色膠帶分隔),每個區域配備 “安撫玩具箱”。
安全警示裝備:活動室設置 “消防知識角”,擺放迷你滅火器模型、消防員服裝道具、消防主題繪本,通過 “玩中學” 提升幼兒安全認知;安裝 “互動式消防警示屏”(觸摸式,播放 3 分鐘消防動畫短片),內容涵蓋 “不玩火、不碰電源、火災跟老師走”,每日安排 10 分鐘組織幼兒觀看。
趣味化教育活動:將消防知識融入日常教學,如兒歌教學(《消防拍手歌》:“你拍一,我拍一,安全出口要牢記;你拍二,我拍二,跟緊老師不分散”)、繪本閱讀(《小消防員豆豆》)、手工制作(用紅色卡紙制作 “安全出口標識”);每月開展 “消防角色扮演日”,讓幼兒穿上迷你消防員服裝,模擬 “滅火”(用玩具滅火器)、“疏散”(沿小腳印走路)場景,增強安全認知。
適應性模擬演練:每季度開展 1 次 “無恐慌模擬疏散”(不釋放煙霧、不使用高分貝報警),由教職工扮演 “消防員”“引導員”,組織幼兒玩 “安全小火車” 游戲(幼兒手拉手排成隊,教職工在前后看護),模擬 “從教室→走廊→樓梯→集結區” 的疏散流程;演練后給予幼兒 “消防小衛士” 貼紙獎勵,強化積極記憶,減少真實火災時的恐慌。
崗前與定期培訓:新入職教職工需參加不少于 16 小時的消防安全崗前培訓,考核內容涵蓋 “幼兒抱護疏散方法、滅火器操作、應急包使用”,需通過 “實操考核”(在 5 分鐘內完成 15 名幼兒的抱護轉移)方可上崗;每月開展 1 次消防技能復訓,每季度邀請消防教官開展 “幼兒應急專項培訓”,重點講解 “如何安撫哭鬧幼兒、如何在煙霧中保護幼兒呼吸道、如何快速識別需要優先疏散的幼兒(如體弱、殘疾幼兒)”。
應急分工明確化:制定《幼兒園火災應急分工表》,明確 “疏散組、安撫組、通訊組、接應組” 職責 —— 疏散組(每班級 3 名教職工:1 名班主任、2 名保育員)負責抱護幼兒轉移;安撫組(由保健醫生與后勤人員組成)在集結區安撫幼兒情緒,清點人數;通訊組(園長或后勤主任)負責撥打 119 報警、聯系家長與社區微型消防站;接應組(門衛與食堂工作人員)在幼兒園門口引導消防車輛,設置警戒區;各組配備對講機,確保通訊暢通。
預警信號觸發:煙感報警器報警或教職工發現火情(如煙霧、焦糊味、明火)后,立即啟動 “三級預警”—— 班級內部:班主任通過 “手勢 + 溫和口令”(如揮手示意 “寶寶們,跟老師玩游戲啦”)通知幼兒,避免大聲呼喊引發恐慌;幼兒園內部:園長室開啟應急廣播(播放幼兒熟悉的兒歌旋律 + 疏散指令,如 “《小星星》響起啦,跟老師去外面看星星吧”);外部聯動:通訊組撥打 119 報警,清晰說明 “幼兒園地址、幼兒人數、班級分布、起火位置、有無特殊幼兒(如殘疾、體弱幼兒)”,同時聯系社區微型消防站請求支援(告知 “需協助抱護幼兒疏散”)。
教職工分工到位:2 分鐘內完成分工 —— 疏散組教職工立即返回各自班級,班主任攜帶 “班級手舉牌”,保育員取 “應急抱毯” 與 “濕毛巾”;安撫組在室外集結區鋪設地墊,擺放安撫玩具;通訊組通過 “家長群” 推送應急通知(如 “幼兒園突發安全情況,幼兒正有序疏散至 [具體位置],請家長盡快前往接應,勿自行入園”);接應組在幼兒園門口設置 “警戒區”,引導無關人員遠離,預留消防通道。
針對性處置:若火勢極小(如活動室玩具局部起火、繪本冒煙),且疏散組已確認幼兒可安全轉移,后勤教職工可進行撲救 —— 玩具起火用濕毛巾覆蓋滅火,或使用 1kg 干粉滅火器對準起火點噴射(禁止用力拍打,防止火星飛濺);繪本冒煙立即轉移至室外,用濕抹布壓制;若起火點位于廚房,立即關閉廚房門與燃氣總閥,用滅火毯覆蓋灶臺滅火;若火勢在 30 秒內無法控制,立即停止撲救,后勤教職工轉為 “疏散輔助”,協助班級教職工抱護幼兒撤離。
風險規避:嚴禁教職工在撲救火災時離開幼兒,嚴禁讓幼兒獨自留在教室或午睡室;若起火點位于走廊,立即關閉相鄰班級的門,引導幼兒從另一側安全出口疏散;若煙霧開始擴散,教職工為幼兒佩戴 “幼兒防煙面罩”(卡通造型,由教職工協助佩戴),或用濕毛巾輕捂幼兒口鼻(覆蓋口鼻即可,避免影響呼吸),教幼兒 “像小貓咪一樣低頭走路”。
疏散順序:按 “離火源由近及遠” 確定班級疏散順序,如起火點在 “小班活動室”,則優先疏散 “小班→中班→大班”;若起火點在廚房,優先疏散 “靠近廚房的班級→遠離廚房的班級”;每個班級疏散時,優先轉移 “體弱、殘疾幼兒”,再按 “座位順序” 逐人抱護,避免遺漏。
抱護規范:教職工采用 “側抱式” 抱護幼兒(一手托住幼兒臀部,一手護住幼兒頭部與背部),將幼兒緊貼教職工胸口(減少煙霧吸入),用 “應急抱毯” 包裹幼兒身體(僅露出頭部);對體重較重的幼兒(≥25kg),采用 “雙人協作抱護”(1 名教職工托臀部,1 名托背部),避免教職工體力不支;疏散過程中,教職工需時刻觀察幼兒狀態,避免幼兒因哭鬧掙扎導致跌落。
路線選擇:每個班級固定 “疏散路線”(如小班走 “東側樓梯→東門”,中班走 “西側樓梯→西門”),避免不同班級疏散路線交叉導致擁堵;走廊內,班主任在前方舉 “班級手舉牌” 引導,1 名保育員在中間抱護幼兒,另 1 名保育員在后方 “斷后”,確保無幼兒掉隊;上下樓梯時,教職工側對樓梯扶手,緩慢下行,避免幼兒腳部觸碰臺階。
情緒管理:疏散過程中,教職工通過 “語言安撫 + 玩具轉移” 緩解幼兒情緒,如輕聲說 “寶寶不怕,老師抱著你呢,我們很快就能見到爸爸媽媽啦”,給哭鬧幼兒遞迷你安撫玩具(如小玩偶、安撫奶嘴);避免對幼兒說 “著火了”“危險” 等刺激性詞匯,用 “玩游戲”“看風景”“找好朋友” 等積極引導語替代。
特殊幼兒保護:對體弱幼兒(如感冒、哮喘幼兒),教職工將其抱護在通風處,避免煙霧接觸;對殘疾幼兒(如坐輪椅的幼兒),由 2 名教職工協作推輪椅疏散,通過樓梯時使用 “輪椅升降平臺”(提前配備,安裝在樓梯間),禁止人力抬運輪椅;疏散后,保健醫生對特殊幼兒進行身體檢查,如測量體溫、觀察呼吸,確保無異常。
集結管理:幼兒到達集結區后,按 “班級區域” 就坐(坐在地墊上),班主任舉 “班級手舉牌” 召集本班幼兒,保育員組織幼兒玩 “安靜小游戲”(如數手指、唱兒歌);安撫組為幼兒分發飲用水與小零食,緩解緊張情緒。
人數清點:班主任對照 “幼兒考勤表” 逐人清點,采用 “點名 + 觸摸確認” 方式(點到幼兒名字時,輕拍幼兒肩膀確認),重點核對 “體弱、殘疾幼兒” 與 “容易掉隊的幼兒”;清點完成后,班主任向園長匯報 “本班應到人數、實到人數、有無異常情況”,園長匯總后告知消防救援人員與家長,確保無幼兒遺漏。
家長對接:家長到達后,需憑 “接送卡” 在 “家長接待區” 登記,由班主任將幼兒送至家長手中,交接時告知家長 “幼兒身體狀況、有無受到驚嚇”;對暫時無人接領的幼兒,由 2 名教職工專人看護,通過 “幼兒喜愛的動畫” 轉移注意力,直至家長到達。
現場警戒:園長聯合社區微型消防站在幼兒園周邊設置 “警戒區”(半徑≥20 米),禁止無關人員進入,防止二次事故(如建筑物坍塌、復燃);待消防救援隊伍撲滅火災后,配合檢查 “建筑結構安全性、電氣線路損壞情況、教學設備完好度”,對受損區域進行隔離,禁止教職工與幼兒進入。
臨時安置:若幼兒園短期內無法恢復使用,聯系社區居委會或其他合規幼兒園,為幼兒提供臨時教學場所;向家長詳細說明 “臨時安置方案、復園時間”,通過 “每日照片 / 視頻” 向家長反饋幼兒情況(如飲食、午睡、活動),緩解家長焦慮;為幼兒準備 “應急生活包”(含換洗衣物、餐具、玩具、繪本),確保臨時安置的連續性。
心理干預:火災后 1 周內,邀請兒童心理專家對幼兒開展 “游戲化心理疏導”,通過繪畫(讓幼兒畫 “開心的幼兒園”)、角色扮演(模擬 “消防員保護小朋友”)等方式,幫助幼兒釋放負面情緒;對出現噩夢、抗拒入園、膽小怕黑的幼兒,進行 “一對一疏導”,如通過 “安全繪本閱讀”“